“懂行人”助力,苏州大学打造“云中大学”样板间
作为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“懂行人”,华为不仅帮助苏州大学开启了“数字化、镜像化、智能化”的云中大学之旅,更是树立了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范例。
本站点使用cookies,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。Cookies和隐私政策
地处姑苏城的苏州大学,不仅有东吴大学的遗风,更有苏州园林的精巧,是一所传承与创新兼具的综合性大学。
过去,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规范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,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。如今,在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新形势下,锐意进取、敢为人先的苏州大学,正在通过国际化和信息化,打破传统治理体系、办学资源及发展模式等诸多瓶颈。
2018年10月,苏州大学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由此,苏州大学开启了打造“数字化、镜像化、智能化”的云中大学之旅。经过近两年的建设,今天的“云中苏大”已成为华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目标的第一个样板点。
一路走来,“云中苏大”创造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多项第一:建成首个高校数据中台;第一个试点 5G+VR 手术示教教室;第一个实际部署人脸报到应用;产生第一个“云中苏大”原住民;第一个在高校现场成功孵化云中教室;同时,创立首个在高校实际注册的云中大学联创中心。
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“懂行人”, 华为通过总结“云中苏大”的建设经验,不仅帮助苏州大学成就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“苏大模式”,也为云中大学面向全国高校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。
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传统行业正在通过加速拥抱数字技术,全面实现转型升级,高校也不例外。
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,新技术与应用场景日趋融合,开始催生出众多新的教学场景与教育体验,从而带动教育体系由以“施教者”为中心向以“学习者”为中心发展,不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,更具个性化,也更加贴近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理念。
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曾伟经认为,在数字化转型这条路上,教育行业迫切需要“懂行人”。“懂行”的前提在于深刻理解教育行业的本质,即立德树人,只有从这一本质出发,深入到教育的核心业务场景中,才能真正推动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“云中苏大”正是教育“懂行”的标志实践之一。为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,探索出一个与这一趋势相匹配的大学新形态,近年来,苏州大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一直非常注重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创新,为教学、科研、管理提供有力支撑。为此,苏州大学选择携手“懂行人”华为,开启了以数字化、镜像化、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“云中苏大”之旅,共同探索云中大学建设的新模式。
据了解,“云中苏大”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“云中”概念的高校,首次提出了以“数字化、镜像化、智能化”为特征的云中大学。在云中大学中,数字化是基础,镜像化赋予数字以生命,让数字变成数据,再通过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,让现实校园更智能。可以说,云中大学清晰地描述了未来大学的形态特征,也为“云中苏大”建设确定了目标。
为了加速推进“云中苏大”的建设,华为与苏州大学的战略合作采取了创新的“1+1+N”模式,这里的两个“1”分别指的是苏大和华为,“N”指的是生态伙伴,即在苏州大学与华为强强合作的基础上,充分吸纳社会技术力量,遵循需求导向、联合开发应用、共研行业标准的新规则,一改以往信息化建设中高校“单兵作战”的模式,有效解决了高校与ICT企业的“脱节”问题。
“云中苏大”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华为中国政企“懂行,专注于行业数字化转型”的形象,以及“从行业中来,到行业中去”的理念,真正深入到了教育行业核心场景中。这已经不仅仅是借助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对教学、科研、管理等工作进行赋能,而是开始支撑学校的管理决策、影响办学形态,甚至有可能由此演化出一种新的大学形态。
打造“云中苏大”,是苏州大学联合“懂行人”华为探索“云中大学”模式的一次奇幻之旅,因此也被认为是走进了高等教育的“无人区”。毕竟,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校在这方面进行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建构性的探索。有了这样的探索,苏州大学的“一小步”就很有可能成就高等教育前行的“一大步”。
为了实现“云中苏大”这“一小步”,华为基于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经验积累,帮助苏州大学从顶层设计到数字平台建设,再到场景化应用,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。
首先,华为在“云中苏大”的建设上为苏州大学提供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。具体包括:明确了“云中苏大”的愿景;描绘了业务解构及业务全景图;打造了前中后的应用架构;制定了业务驱动的数据中台规划;构建了技术策略、技术标准及规范;明确了信息化治理的技术、流程和组织6个方面。
其次,华为从解决数据孤岛、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这一核心要素出发,通过构建数字平台,帮助苏州大学探索如何通过校园数据的融合,实现业务的智慧化发展。如今,以数字平台为代表的数据融合、业务融合、资源融合的能力中心,已经成为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底座。在数字平台的基础上,苏州大学通过对校园的数据集成、治理、分享、可视等方面的能力扩充,构建的符合苏大上云需要的数字平台,可对校园综合管理、服务质量改善、业务质量甄别等,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支撑。
第三,在“云中苏大”一期建设中,华为已经帮助苏州大学构建了一系列数字化、智能化应用系统,具体包括迎新、离校、智能电表、停车诱导、人脸识别及360智慧教室6个应用。其中,基于5G及VR/AR技术搭建的360智慧教室,重构了医疗教学模式,实现了临床医学案例的沉浸式教学;人脸识别的应用,不仅是对现有安防系统的升级,也可以更便利地实现无感身份认证、课堂考勤等多种功能。
2019年10月,苏州大学通过与华为的深度合作,开启了“云中苏大”二期的建设,涵盖基础设施建设、联创中心建设、数据打通工程、学生陪伴系统、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。在苏州大学和华为的规划中,双方的目标是将“云中苏大”打造成未来大学的典范,并为高校向全数字大学的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。也就是说,“云中苏大”是为未来高等教育打造的一个数字化转型“样板间”。
在探索云中大学建设的过程中,通过数字技术加持及与传统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,华为针对教育行业开发的华为教育息壤数字平台也逐渐成型。据了解,不久前正式发布的华为息壤数字平台通过沉淀通用业务能力(统一用户与身份认证、统一应用管理、统一资源管理、统一知识管理、统一多媒体管理、统一AI能力管理等),实现了高校教育应用的智慧化演进:推动高校挖掘更深层次的数据价值,实现更科学的综合管理和服务;引入AI赋能更精准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,让高校的综合实力得到升华,成为孵化社会所需精准人才的真正殿堂。
从“云中苏大”的建设到“苏大模式”的形成,华为在与苏州大学合作的过程中,已经逐渐成为云中大学建设的“懂行人”。如今,双方的合作已经不再局限于“云中苏大”,而是放眼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。
通过近两年“云中苏大”项目的推进,华为与苏州大学总结出一套项目建设落地的方法论:在战略上有“三转”,分别是转观念、转架构和转机制;在战术上有“三新”,分别是新应用、新模式和新技术。
在转观念层面,为广泛教育师生以驱动学校各部门学院投入到云中苏大的建设,苏州大学切实抓好“一把手工程”,学校书记和校长亲自参加云中苏大的“开工会”、“推进会”和“联席会议”,其他校领导也在自己分管的领域积极配合,协调云中苏大工作在本领域的落地。
在转架构层面,“云中苏大”在顶层设计之初,就确定了不做大的组织架构调整的原则,而是通过数据的流动来倒逼组织的进化。为此,苏州大学成立了高校领域第一个“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”,承担全校数据领域的管理、维护和应用责任,所有信息化建设均收归“数据办”审批,以确保三统一原则(架构统一、数据统一、技术统一)的实施。
在转机制层面,为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解决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,苏州大学携手华为及合作伙伴,成立了“1+1+N”的联创中心,共同针对需求进行联合创新。迄今为止,这一组织已经成功研发出1个解决方案并提出了4个科研课题,不仅验证了联创中心运作机制的可行性和生命力,也为下一阶段解决跨部门、跨技术领域的全局性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如果说“三转”是从战略上为云中苏大的建设指明了方向,那么“三新”则是从战术上实现了云中苏大的战略落地。比如,智慧教室、智慧停车等新应用,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体验;基于“1+1+N”的合作机制,联创中心解决方案的开发践行了快速迭代、快速试错的新模式;而5G、大数据、微服务等新技术,则为云中苏大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在建设“云中苏大”这一“样板工程”的过程中,作为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“懂行”伙伴,华为与苏州大学一道,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提炼,不仅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,也为未来大学的变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。在此基础上,2020年初,华为携手苏州大学在联合发起“云中大学联创中心”的同时,还与众多企业共同发布了“云中大学倡议书”,以积极探索云中大学建设及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。
“云中大学联创中心”的成立,旨在更好地促进“产-学-研”的深度融合,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基础研究、科技创新优势及企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,提升产业科技的创新水平,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。联创中心不仅集合了“云中苏大”的各类创新场景,未来还将吸纳和协同行业的前沿公司,携手展开云中大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探索。
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建设,从经验积累到联创中心,在“懂行人”华为与苏州大学合作落地“云中苏大”过程中,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数字技术在一所高校的价值释放,更是由此所形成的“云中大学”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遍地开花。